家戶住宅選擇相關文獻與課題

陳淑美

10/30/98

家戶生命週期與住宅需求、住宅區位選擇

  1. 不同生命週期家戶的住宅需求、區位選擇因素顯著不同(Tu,1996;1997)
  2. 影響女性家戶住宅區位選擇的因素:低所得、差別待遇、女性特殊生活需求(Cook and Rudd,1984)
  3. 老人家戶、老年女性的住宅區位需求

影響家戶住宅區位決策的因素

  1. 線形都市住宅區位偏向市中心或郊區的配置(Alonso,1964)
  2. 都市經濟學單核心都市模型:房價和通勤成本的取捨(Muth,1969)
  3. 單核心都市雙薪家戶模型:加入第二個工作者,住宅區位偏向市中心或郊區(Assadian and Ondrich,1993)
  4. 雙薪家戶工作和住宅區位選擇模型(Madden ,1980;1981White,1977;1986Freedman and Kern,1997)
  5. 社會網絡、家庭網絡分析:靠近夫或妻的原居住地
  6. 家戶選擇一組對其效用最大的區位屬性(住宅次市場) (Quigley,1985)
  7. 新古典效用理論:追求全家的淨效用最大(Bielbys,1992)

影響女性家戶家庭決策、住宅區位選擇之因素

  1. 女性面臨住宅空間結構在性別方面的不平等,影響住宅自有、區位選擇的品質(Cook and Rudd,1984Munro and Smith,1989Heenan,1997)
  2. 女性所得增加,偏好結構改變,對住宅需求、住宅區位的影響(Kristensen,1997)
  3. 女性面臨選擇工作機會的限制(Bielby,1992),就業機會和住宅區位有關係,較依賴地方化就業機會的假說(Hanson and Pratt,1995)
  4. 影響女性在家庭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,有相關資源、性別角色意識型態(Bielby and Bielby,1992)、年齡、教育程度、是否和長輩同住等因素(William,1990)

相關研究課題

  1. 住宅租擁選擇(housing tenure choice)
  2. 住宅區位選擇(housing location choice): 
  3. 家戶遷移(household mobility)(Withers1997)
  4. 住宅需求(housing demand)
  5. 調整住宅消費(adjusting housing consumption)(Seek1983)
  6. 家戶生命週期(household life cycle):強調在不同的特定時間或特定事件發生所造成的潛在效果。
  7. 家戶生命週期(household life course):同一個事件連續發生的過程,構成各種生涯或歷程。家戶生涯(household career)
  8. 住宅歷程(housing career):一個家戶經過各生命週期階段佔有一間住宅的連續過程。(Kending1984)
  9. 住宅需求的性別差異(gender differences)(Skaburskis1997)
  10. 生命週期、通勤、住宅選擇策略(residential strategies)(Baccaini1997)

研究層面

  1. 個體的分析:microindividual
  2. 個別差異、住宅異質性
  3. 理性選擇:rational choice
  4. 社會因素:socialsocio-demography
  5. 長期的、或橫斷面比較:

討論

陳淑美:

以上為與住宅選擇相關的課題,或許大家可以從這裡發現一些新的研究方向。

花敬群:

家戶選擇住宅是選擇一種組合財貨,包括價格和品質的組合,取決於家庭的效用和價值觀。

張老師:

1.家戶的住宅選擇是一種個體選擇,與總體市場的價量關係不同。

2.談到理性選擇,常覺得有時台灣的購屋者不夠理性,它們新中自有一套價值觀,這可能是非理性的部分,需要靠質化的分析方法,例如先天的居住經驗、後天的教育背景、有土私有財的觀念等。

陳淑美:

舉例來說,消費者若在台北市文山區購買一間三房兩廳約30坪的新房子、加上一個車位,市價約需一千萬元。若貸款七成,每個月需要付出約7萬元的利息,但是如果以租房子的方式,每個月頂多需要3萬元,為什麼金錢成本如此懸殊,而消費者仍願意以購買的方式擁有住宅?是否擁有住宅的安定感、成家的效用遠高於金錢的負擔?那麼消費者仍以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在做租擁選擇。

劉展宏:

因為擁有住宅的所有權,在繳交20年的房貸之後,房子就是自己的,還可以享受增值。但是角20年的房租後,仍無法擁有所有權。所以大家較願意擁有住宅。

高國峰:

以上大綱所列的名詞,有一些不太了解。例如何謂租擁選擇?

張老師:

設想如果你有錢,將來你會考慮自己買房子或承租住宅?

高國峰:

沒有錢的時候先租房子,有錢再買。最終目的還是想買。

張老師:

1.大家都想買房子,在台灣住宅自有率高達80%以上的情況下,或許台灣的住宅租擁選擇問題並不重要,而是在什麼時機會買房子?

2.另外,研究課題如何形成?剛剛如淑美所說的,回顧國外的文獻,從中找出可研究的課題,在paper publish 導向的情況下,這是一種方式。但是,最近有許多研究課題本土化、國際化的論辯非常熱門,我認為只要是學術化的研究、嚴謹的研究就有價值,而且究竟是英文化、或是國際化的研究仍須澄清,要深入觀察、了解台灣的社會現象,如何去發覺台灣的研究課題,先從本土化的研究出發,哪些是有價值的研究課題?

陳淑美:

在住宅選擇方面,個體家戶根據自己的能力、偏好所做的住宅選擇,雖然有時受到市場條件或其他因素的限制,只是次佳的選擇,但是這是個體效用最大化的選擇結果,它們並不需要裁判。除非市場的選擇結果受到扭曲,例如女性戶長家戶所得較低、通勤成本負擔較高,又有家庭責任,由此可以產生一些政策意涵,我認為研究的結果可以產生一些實用的建議的辨識有價值的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