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次鴨族會議記錄

報告人:石昌國  記錄人:袁嘉隆

時間:89/03/30   地點:社科院大樓270620R

與會者:黃名義、章定宣、周美伶、石昌國、袁嘉隆、林伯勳、洪子茵、邱國勳、周伯宏

討論記錄:

石昌國:

(此部分請參考先前所發的資料,Paper與討論資料各一份)

 

袁嘉隆(引言人):

1.     昌國目前發了一份店長問卷,消費者問卷因時間關係予以省略,各位可多提一些本身的網路經驗,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。

2.     就第12題綱而言,網路購物搭配宅配能解決線上購物的不便,未來極具潛力,但網購無法完全取代消費者所有的購物需求,僅能部分取代金額不高、品質確定、不需挑選的商品,且每個人會依其特性而有不同需求量(上網能力、網購接受度、居住地區)。以個人為例,不上網購物主要是本身無太多購物需求,不是無法接受,只是習慣傳統購物方式,網購便利性目前對我來說無太大吸引力。本身對宅急便的抗拒會小於網購,不過目前此方面需求不多,未來若需求增加,才會考慮使用。消費者行為遵循注意(attention)→興趣(interest)→慾望(desire)→行動(action),即AIDA模式。目前大部分消費者卡在將慾望轉換成行動的過程,其原因即為網購與宅急便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。

3.   就第34題綱而言,討論資料中所題的網購特質,哪些是分別對消費者、7-11或聯盟廠商有利,可進一步釐清。至於是否會對營業額、商圈與面積產生影響,應視其成本效益而定,當成本大於效益才有可能發生改變。

 

周美伶:以前博士班都把話說完,這次由碩士班開始。

 

邱國勳:網路購物的需求不大,至於宅急便部分,以後可能會用來運送行李。順便提幾個問題:

1.網路購物環境是什麼環境?能有多大規模、產生多大影響

2.上網購買之物品偏向何種種類?

3.提供取貨服務使銷售額增加多少比例?

 

洪子茵:我覺得網路購物主要是一些使用限制,例如產品種類有限、安全考量、使用者習慣等,這些會影響網購服務的潛力。

 

 

林伯勳:

1.線上商品賦予便利品的性質?

單純以營業額來推論是否太薄弱,營業額上升只是因為用宅配買「轉化後的便利品」,但這些是為了買便利品,而非能直接推論是買「轉化後的便利品」,憑何推論未來市場會因商品宅配而擴大。多一項服務營業額就會增加,和宅配及販賣商品有何關係?

2.你要驗證什麼?

若要推論營業額增加,區位、面積、選址、商圈會有何影響,前面假設部分應該列入此點。

 

黃名義:

1.      以論文題目來看,競租、商圈、面積與店面需求(家數、面積)的關係為何?目前文章沒有討論到所謂店面需求。

2.      摘要要有結論,非想要作什麼。

3.      文獻再精簡,要捨得刪,並作評論,要繼續下去做的事為何?

4.      附加價值的提升是否會使競租能力升高?有待商榷。營業額的增加是否必然會反應在競租能力上,須視7-11或房東角度觀察之。

5.      文章順序應先寫現況,其次是流程,最後才是影響因素討論,由大到小,論文也是從現況,到未來市場規模分析,最後是店面需求。

6.      每一章節都要呼應文章的目的。

7.      文中數據指出郊區門市取貨潛力要顯著才能下結論。

8.      服務的同質寡占表示競爭存在,地租曲線平行上升有問題,應採經濟函數的方式推導看增加或減少。

9.      亦租能力提升與需求何干?

10.  文中商圈擴大與縮小的矛盾。

11.  宅急便部分不用討論,範圍過廣。

 

 

章定宣:

1.    基本概念在於過去成本中,經常包含地租在其中,所以採宅急便模式,地租減少,坪效改變,引力理論破碎。

2.    適用於不同銷售模式的商品,取決於:資訊成本+運輸成本+其它交易成本+地租+經銷商利潤等等最小,所以採宅急便模式降低資訊成本、地租,但其它交易成本增加。採宅急便模式使商品對這些成本函數而定。

3.      建議論文就各項成本與市場反應函數,進行數學推導,導出圖形,否則一切都是說說而已。

 

周美伶:

1.     目前連鎖便利商店的營業項目、販賣內容為何?與目前網路購物的重複度為何?是否有替代性?

2.     原本題目是針對網路購物取貨服務做討論,但更改題目後,似乎與內文不太符合,且宅急便是附屬性服務,可否代表7-11的主要服務內容?

 

袁嘉隆:因時間關係,今天討論到此結束,謝謝各位!